道滘蟛蜞酱的基本介绍在道滘民间,有一种历史悠久,流传深远的酱料,称蟛蜞酱。要说起这种酱,必经从制此酱的原材料——蟛蜞说起。蟛蜞应该是螃蟹这个庞大伙族中的一员,不过,比起诸如大闸蟹、黄油蟹这些身娇矜贵的蟹中贵族来讲,它只是蟹族中的“贱民”一类...

道滘蟛蜞酱的基本介绍
在道滘民间,有一种历史悠久,流传深远的酱料,称蟛蜞酱。要说起这种酱,必经从制此酱的原材料——蟛蜞说起。
蟛蜞应该是螃蟹这个庞大伙族中的一员,不过,比起诸如大闸蟹、黄油蟹这些身娇矜贵的蟹中贵族来讲,它只是蟹族中的“贱民”一类,但凡江南以下,尤其是水网纵横的珠三角的河道两旁之泥堤、稻田旁的田基一带,都必不可少它的踪影。尤其是在大家道滘这个水网纵横的鱼米之乡,更是繁衍惊人(品种有红、白螯之分)。蟛蜞继承蟹族之“水上清道夫”这一光荣角色,专以水中腐烂东西为食,但又因是水陆两栖动物,喜欢在河堤、田埂上打洞安居,对河堤的害处不浅,更有它喜欢噬咬禾苗嫩叶,成了稻田中一害。故,把它列为有害动物也不为过。但在饕餮者的目中,它却不失为一种充满乡土情趣的美食。“正月蟛蜞2月蟹”,那时的蟛蜞特别肥美
在大家道滘,蟛蜞怎么吃有好几种:蒜头豆豉蒸蟛蜞:将蟛蜞洗净,剥壳去鳃去奄去毛爪,将捣好的蒜头豆豉(加足油盐)铺上抹均匀便可。此味菜是以前农家常吃之物,去田归来,顺手捉些蟛蜞带回家里,便可立就一款免费菜式。姜葱焗蟛蜞:此做法似与姜葱焗蟹一样,只是蟛蜞太小,吃时同样要剥壳去鳃去奄去毛爪,确是须花些功夫,故仅宜送酒,送饭则较烦。酥炸蟛蜞:将洗剥干净的蟛蜞涂上已拌了调料的粉浆,下锅炸熟即成,也是可口的送酒美食。蟛蜞粥:蟛蜞粥是道滘另一著名粥品,用蟛蜞作主料,伴以炒过的花生、油散、头菜叶丝、葱花,那滋味,真的是美不可言。若为更满足味蕾计,可再加上一把生蚬进来煲,那更会叫人连舌头都可可以吃下去。其实,这款美食,却是民间又一食疗秘方:蟛蜞原来是一种对肝病非常有特效的药,以前缺医少药,得了黄疸肝炎病者,只须将生蟛蜞加鲜黄花菜的头研磨成酱,用滚水冲服,很灵验。而用它来煲粥,更是有去毒护肝的疗效。以前孩子生疮生癞,更非要食此粥不可。
其实,在道滘,让蟛蜞出尽风头的却是用它来制作的一款调味料——蟛蜞酱(道滘人称作“蟛蜞咸扒”,简称“咸扒”,老一辈人的口语则称“蟛蜞解”。)
蟛蜞酱还有另外一个功用:国外华侨、港澳同胞,乡后必找几瓶蟛蜞酱作为手信带走,由于大伙都说,它有专治不服水土的奇效(或许是思乡情结),而产后妇女多些用蟛蜞酱来助膳,亦会加速恢复健康。
历史民俗
早在二百多年前,有位流寓道滘当老师叫赖洪禧(1770--1850)的文化人,他在《道滘竹枝词十首》中,对蟛蜞酱的推崇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:“一般一味蟛蜞解,敌得虾蟆坎肩香”(见赖洪禧《红棉馆诗抄》卷二)。把“蟛蜞解”(蟛蜞酱)的滋味升华到连“虾蟆”(青蛙蟾蜍的统称)、“坎肩”(江瑶柱肉,即干贝)也不可以比的地步。——此句诗除去极度赞扬蟛蜞酱的美味以外,还可以旁证:在大家道滘,早在200多年前,蟛蜞酱就已经是一种普及相当广的民间酱料了。
做法
蟛蜞酱正宗的做法是:将蟛蜞洗干净,剥壳去鳃去奄去螯去爪后,按比率加盐(1:0.2左右),在砂盆上用研搽棰(一种用石榴木杆做的棒棰)研碎,再用小石磨作深加工,磨成粉酱状,加点酒后入埕,上面再撒上(或拌进)一层炒焦的糯米(也有不加炒米的,则更会具“野味”),密封埕口,最好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爆晒几个星期,让它慢慢发酵便可。成品的蟛蜞酱呈乌黑色;好品质的蟛蜞酱香而不带腥味,滑而无微砂感,是上等的酱料。另外,它还会继承了蟛蜞护肝的功能,餐桌中常吃用蟛蜞咸扒,对肝功能的保护,有相当好的成效。可以说,它也是一种护肝保健用品。道滘人用它来制作了两味特点名菜:咸扒蒸猪肉(需要是半肥半瘦的才好,且隔餐再蒸,把肥猪肉的油蒸出来,吃起来味道更佳);咸扒炒豆角(炒出的豆角鲜嫩爽脆,且油绿惹馋,这是蟛蜞中带碱性的原故)。